欧亚国际

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欧亚国际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民政信息公开 >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

救助寻亲,民政做了哪些工作?



  今年4月,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近年来,民政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革弊鼎新、攻坚克难,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有力服务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改革创新,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贡献。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是对民政工作整体讲的,也是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讲的,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脱贫攻坚中的困中之困,特殊群体中的难中之难。


  近年来,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认真履行职责,狠抓工作落实,救助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国共有救助管理机构1623个,接受委托托养受助人员的社会服务机构1291个,共有救助管理干部职工1.7万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767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80.8万人次,精神障碍患者、智力和肢体残疾人员共计227.7万人次,年龄最大的94岁,最小的不足1岁。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员无法查明身份信息,长期滞留站内。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全国累计救助滞留超过10天以上的流浪乞讨人员28万人次,占同期全部救助量的7.1%,已成为当前救助管理工作的最大难题。为此,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将做好寻亲服务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着力推动,取得明显成效。


救助寻亲工作重视程度明显提升


  民政部连续多年将救助寻亲服务工作纳入工作重点和综合评估指标,加强对地方工作指导和督促 ;提出“六必须、六不得”救助管理工作要求,专门强调“必须开展寻亲工作,不得不闻不问、一托了之”;把寻亲服务从接受救助环节拓展到托养环节,覆盖到整个救助管理的全过程、全链条 ;多次召开会议、组织培训加大工作推进落实力度,对寻亲方式、寻亲路径、寻亲时限等提出具体要求。各地在实际工作中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天津、安徽、江西等省、市推动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了寻亲工作长效机制。在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的努力下,全国救助寻亲服务水平和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19年5月底,全国共有滞留人员34805人,与2017年4月底的49408人相比,下降了14603人,减少近30%,按照每人月5000-8000元的急病救治和照护费用估算,每年可为各级财政节约支出10多亿元。与2015年同期相比,共减少长期滞留人员5万多人,累计减少财政支出近50亿元,让更多的滞留人员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与家人团聚,减少失散家庭的精神痛苦和物质损失。


救助寻亲政策不断完善


  2014年,民政部印发《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首次将“寻亲服务”作为救助程序纳入规范性文件。2015年8月,民政部、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照料安置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寻亲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同时要求建立受助人员身份查询长效机制。2015年12月,民政部启用全国救助寻亲网,突破传统寻亲公告在版面、地域、时限等方面的局限,实现广覆盖、常态化寻亲模式。2017年,民政部在全国救助管理工作视频会议上又专门要求“无法查明身份人员信息必须100%上传全国救助寻亲网”,之后此项要求作为寻亲工作的规定动作被固定下来。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和改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作出部署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对救助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进一步细化明确了身份查询工作职责,一是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DNA采集比对、人像识别机制 ;二是规定了公安机关反馈核查信息时间不得超过1个月 ;三是压实了救助管理机构和托养机构对受助人员开展寻亲送返的主体责任 ;四是明确对救助量较大的救助管理机构,公安机关要派驻专门力量协助做好身份核查工作 ;五是对没有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要严格追责问责。


救助寻亲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覆盖,该系统自2015年10月正式启用,至2016年底实现100%全覆盖。截至目前,共有2700多家机构使用该系统,其中既包括救助管理机构,也包括承担此项职能的民政部门,还包括站外托养机构、医疗机构,形成了覆盖面广、实时联动的网络工作平台,为及时跟进受助人员救助情况特别是寻亲情况提供了极大便利。全国救助寻亲网成为重要寻亲平台,按照相关要求,在救助管理机构内因年老、年幼、残疾等原因无法提供个人信息,经快速查询程序仍未能确认身份的长期滞留受助人员信息,都要及时上传全国救助寻亲网予以发布。经过3年多的宣传推广,该平台已经成为覆盖全国、实时更新、互联互通的滞留受助人员寻亲平台。截至2019年5月底,共推送滞留人员信息95941人次,寻亲成功47209人次。救助管理机构寻亲能力进一步增强,各地普遍成立了专业寻亲科室,培养专项工作人才。杭州市救助站成立了“快速查询处置”和“疑难侦查处置”专项组,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杭州市救助站职工李耀进、天津市救助站职工闫世威成为救助寻亲先进典型,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多项荣誉。部门协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多地民政部门与公安部门建立了身份查询长效合作机制,开通公安网专线,加强身份查询和甄别核实工作。技能培训和经验交流得到强化,民政部连续多年在全国救助管理工作培训班开设寻亲专项课程,邀请专家讲解授课,各地自发组织学习交流,北京、河南、广东等地组织一线职工赴兄弟省份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社会力量参与程度日益深化


  为拓展寻亲渠道,让更多的受助人员早日回归家庭,积极与今日头条、百度等单位开展公益寻亲合作项目。《头条寻人》项目是2016年7月4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与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签署的公益寻亲项目,借助今日头条的精准地域推送技术,向近8亿的今日头条新闻客户端用户定向推送疑似走失、被拐、被骗的受助人员寻亲信息,帮助他们早日回归家庭。截至今年5月底,已经开展合作近三年,累计发布寻亲信息36889人次,成功寻亲7456人次,成功率达20%。2018年10月25日,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又与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开展合作,利用百度人脸识别技术将受助人员的照片与各地历年救助的人员照片进行比对,提高救助管理机构的身份甄别效率。2018年11月,民政部部署在全国100家救助站开展试点工作。经初步统计,人脸识别模块日使用量超过1000次。2019年1月,百度公司创建并上线了基于全国救助寻亲网信息数据库的“百度AI寻人智能小程序”,实现一键搜索,快速寻亲。截至2019年5月底,百度AI平台共计进行201198次人脸识别,实现6493次走失人员比对成功。此外,民政部还积极与中央电视台《等着我》寻亲栏目合作,帮助救助站内长期滞留人员寻找家人。今年5月,仅用12天时间,就初步甄别出1000余名滞留人员身份信息。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编辑:魏敬专



欧亚国际政务
欧亚国际政务
微信公众号
欧亚国际政务
欧亚国际政务
官方微博
欧亚国际-欧亚国际官网
公报电子书
欧亚国际-欧亚国际官网 公报
电子书
版权所有:欧亚国际-欧亚国际官网    主办:欧亚国际-欧亚国际官网 办公室
站点地图    联系方式    网站标识码:4407850057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85446号

粤公网安备 440785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