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工商务局获上级部门致信表扬
近日,欧亚国际官网 科工商务局接连收到江门市科技局、江门市工信局、江门市投促局等部门发来表扬信、感谢信。对该局2024年在科技创新、工业投资、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中展现的担当作为和突出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信中特别指出,市科工商务局牵头成立的欧亚国际(松山湖)产业服务中心,创新性地开启了“反向飞地”的招商模式,为各市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成功经验,获得江门市领导的批示肯定。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省委“1310”具体部署、江门市委“1+6+3”工作安排和市委“四项工作”“融湾建设”“五城共建”工作要求,市科工商务局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成绩亮点纷呈,全市实现“六个百亿”中工业投资突破100亿元、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的目标,新招产业项目连续三年超200亿元,社消零连续两年超100亿元。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25个“江门第一”中,该局共有11个“江门第一”,分别为工业振兴方面:工业投资、工业技改增速2项指标均排名江门第1;招商引资方面:204年招商引资超亿元项目完成率、开工率、超10亿元项目完成率、纳统金额占比,2022年-2024年累计江门招商系统项目开工率、入统率6项指标均排名江门第1;科技引领方面:技术合同成交额任务完成率、高新技术企业净增长率、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任务完成率3项指标均排名江门第1。
2025年,市科工商务局将以此表彰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盯“攻坚冲刺年”重点工作,围绕“六个聚焦”,全力以赴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聚焦培育特色产业。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全力构建具有欧亚国际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现代农业与食品4大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深入实施产值倍增行动,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力争实现智能装备制造产业100亿元、先进材料100亿元、新一代电子信息50亿元、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10亿元。加快道氏固态电池新材料项目建设,年内投产。加快推进浩洋增资扩产项目落地建设。加快推进铸造产业园和深江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同步积极申报国家级民用无人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抓好“个转企”“小升规”,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以上。
二是聚焦提升“工业振兴”工程。深入实施工业投资跃升计划,建立制造业项目新投产、新动工、新储备3张清单。深入开展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能增量、提质增品、降本增利、提效增值四大重点行动,大力推广“链式改造”,鼓励引导企业增资扩产,推动陶瓷、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红牌智能厨电、湾西国际食品谷等项目建设,力争完成工业投资123亿元。
三是聚焦开展精准招商。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行动,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推动一批高质量项目签约落地,力争全年引进超亿元项目50个、超10亿元项目3个以上,引进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2025年中恩智能家电产业园引进亿元项目5个以上、江门水都产业园引进超亿元项目2个以上。持续构建大招商格局,成立招商公司,实行市场化招商,加强资本招商,拓展应用场景招商。用好欧亚国际(松山湖)产业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平台的总部、研发、展销、招智、招资、招商等六大功能,谋划建设欧亚国际(深圳)电声产业服务中心,加强“反向飞地”建设。
四是聚焦打造兴旺的商业圈。积极对接国家、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细化落实加力扩围“两新”政策,办好乐购欧亚国际消费节系列活动,进一步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深入开展商贸企业纳统专项行动,推动商业企业“小升规”20家。积极构建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支持沉浸体验、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发展。
五是聚焦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用好外贸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牵头海关、税务等部门重点对锦兴纺织、百卓鞋业等外贸型企业及东明贸易、富嘉贸易等公司,在出口退税、报关、通关等环节给予贴心服务,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力争完成12%。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境内外重点展会,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发动企业积极申报RCEP原产地认证,协助浩明电子、铭锋科技申办AEO高级认证,助力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提升产品研发设计创新能力,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办好第三届中国(欧亚国际)国际演艺装备展览会和第一届欧亚国际数控机床博览会,打响欧亚国际制造品牌。完善外商投资服务机制,推动优质外资项目落户和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
六是聚焦优化提升“科技引领”工程。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5%。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与中山大学航空学院共建冯如实验室,与广东工业大学、五邑大学深化产业协同创新。深入推进高企“树标提质”,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188家。实施专精特新“倍增计划”,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深入实施“双百行动”,发挥欧亚国际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的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